“0糖”不应挂钩负面标签,食品饮料品牌应重拾消费者信心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消费者在饮食上愈发注重低糖、低热量等指标。健康潮流之下,无糖食品饮品作为健康饮食的代表,迎来了发展良机,无论是饮料巨头此前推出的百事无糖版可乐、零度可口可乐,还是近年有高热度的元气森林气泡水、元气森林燃茶、喜茶的喜小茶,都在消费者中掀起了一次次小高潮。


然而,在“0糖”收获持续增长市场的同时,元气森林”官方发布了一则名为“一个迟来的升级”的声明。为其产品在宣传中,用“0糖”代替“0蔗糖”作为营销卖点向消费者致歉。


图片来源:元气森林官方微博


这一事件将“0糖”推上热搜且与“欺骗”、“隐瞒”等负面词语关联,在互联网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浪。



当我搜“0糖时”



这不是欺骗消费者吗?害我又要长胖了“0糖”就是个噱头,糊弄我们消费者的好气啊该管管了


热搜之下,品牌如何真正抓住消费者,剔除“0糖”负面标签,重拾消费者信任,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传递“糖”危害,达成“0糖”共识


目前有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糖对我们的肝脏有诸多不好影响。

2015年美国《临床内分泌代谢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摄入同样热量的食物,比起复合碳水化合物饮食,高糖饮食(占总能量摄入的25%)会在9天内使肝脏脂肪大幅增加37%,严重起来可能会对生命造成危险。


糖也是致龋齿、肥胖症、Ⅱ型糖尿病等疾病的重要因素。首先,蔗糖摄入过量容易产生龋齿,糖分易在口腔中残留,残留的糖在口腔细菌作用下变成酸,对牙齿产生腐蚀作用,经过一定时间即出现所谓的“虫牙”。虽然虫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目前科学家一致认为,吃糖多是造成虫牙的主要原因。


其次,在吃糖过多的情况下,无法分解的部分就会转化为脂肪,从而带来肥胖的后果,且容易导致肥胖病、糖尿病和高血脂症。


值得一提的是,过多的糖会使体内维生素B1的含量减少。儿维生素B1是糖在体内转化能量时必须的物质,维生素B1不足,将大大降低了神经和肌肉的活动能力,从而易导致摔倒,发生骨折。


因此“0糖”食品自诞生之日起备受健康饮食群体的关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0糖”并不意味着不含糖。


根据GB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无糖或不含糖”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可见食品行业的“0”数字也并非消费者理解的“完全没有”的意思。因此,品牌宣传应重视加强消费者教育,比如在营销中增添科普环节以增进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相关知识的了解。


而根据我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推荐,一个成年人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要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内。也就是说消费者如果选择使用“0糖”食品,基本上可以控制日常食糖量,不会对自己造成太大负担。


规范宣传语,避免认知偏差


以上说的是食品行业规范之内的“0糖”,这是品牌需要执行的基本标准。而为了兼顾消费者的口味和健康所做出的产品升级,也确实符合近年来消费趋势。

但要注意的是,此时的产品是否还符合食品法规对“0糖”的定义?品牌宣传是否准确,与消费者对产品概念的认知没有严重的偏差?

再者,比起追求极致的无糖,消费者可能更在意产品的“真实面貌”。比如明明是无糖的食品,为何又有了甜味?是否增加了甜味剂?是使用的天然甜味剂还是人工甜味剂?

品牌应该将这些数据严格的呈现于成分表上,同时在宣传属于自己的“0糖”概念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切勿再滥用“0糖”概念。


小结


通过元気森林事件,我们已经深刻感知到消费者对于包括“0糖”在内的“0”系列概念上认知的偏差引起的品牌危机。


当下,品牌应积极拉正消费者的认知偏差,尽量与消费者在“0糖”认知的维度上达成一致。全行业应通力合作解除当下互联网“0糖”与负面词语的紧密关联。


对于“0糖”,各位同行,您怎么看?欢迎大家留意讨论。

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手机版

使用“扫一扫”即可查看手机版。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