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泡水流行这事说了两三年,现在这个市场至少在美国真的做成了。
先看数据:行业研究公司 Beverage Marketing Corp. 预测,今年美国的气泡水市场会达到 8.21 亿加仑(31 亿升)。
8.21 亿加仑是什么概念?按照 3.257 亿美国人口、8 液体盎司(236 毫升)为标准的一杯计算,相当于每个美国人一年要喝 40 杯气泡水(大约 9463 毫升)。虽然和整个碳酸软饮(人均饮用量 37.5 加仑)相比,大约只有 1/15,但确实已成为相当可观的主要市场。
碳酸饮料在美国市场已经连续 13 年下滑,就在 2017 年,瓶装水超越前者成为美国第一大饮料品类。根据当时的统计,酷爱喝可乐的美国人民平均每人喝掉了 42 加仑的瓶装水,这个统计数据中包含了气泡水品类。
也就是说,平均每 15 瓶水消费中,有 1 瓶是气泡水,而这个规模还在一直增长。
往前数两年,美国气泡水市场规模分别是 6.87 亿加仑(2017)、5.91 亿加仑(2016)、4.92 亿加仑(2015)。从下面这张图表中也可以看到,自 2005 年到 2009 年,美国的气泡水市场变化不大,差不多是现在的约 1/3 规模,2014 年之后的每一年都迎来了强劲增长。
更少糖、更低卡路里的轻食趋势下,气泡水是整个消费环境的受益者之一。从味觉享受的层面上说,它的气泡口感能为碳酸饮料爱好者提供一点慰藉。
有分析说人类对碳酸类饮品的依赖,就像喜欢辛辣的食物一样,二氧化碳对大脑神经引起的轻微疼痛反应,会让你产生一种刺激感。有媒体甚至将德国人对气泡水的偏爱和寻求刺激联系在一起,搬出了德国拥有世界上第四多过山车的数据,用以注解德国的气泡水文化。
从成分上看,气泡水的成分更简单、健康。也有研究说气泡水可以促进肠胃运动等功效,尽管能像碳酸饮料一样给人以饱腹感,但这种弱酸性饮料的腐蚀作用却仅为碳酸饮料的 1%。
大公司的加入直接改变了这个市场。在过去十年中,所有的食品饮料巨头都在为健康饮食操心,更迷你的独立包装和无糖可乐没有完全留住消费者,气泡水成为他们必须要争取的市场。
今年 8 月,百事可乐宣布花费 32 亿美元买下 SodaStream——家用气泡水制作机,足见它对气泡产品的信心。今年年初它刚刚推出了气泡水品牌 Bubbly。“我认为我们进入调味气泡水的时间已经有点晚了,”百事公司即将卸任的首席执行官 Indra Nooyi 在二月份告诉投资者。“要是几年前我们就开始这么做该多好。”
而可口可乐在 2017 年 10 月收购了墨西哥气泡水制造商 Topo Chico,这使得它拥有了第一个气泡水品牌。
雀巢在今年推出了草莓、西瓜口味的巴黎水(Perrier)。它还将加大气泡水领域的投入:投资 2 亿欧元在法国增加 3 条巴黎水的生产线,预计在 2020 年将产量提高到 40% 以上,供应本地并提供出口。
气泡水也极具兼容性,能跟其他饮料搭配在一起:果汁、酒饮、咖啡甚至是椰子水,有更多种可能性。美国的精品咖啡品牌 Stumptown 推出过罐装的气泡咖啡。椰子水市场排名第一的唯他可可(Vita Coco)在美国市场推出了气泡椰子水。
气泡酒精饮料也受到欢迎。世界上最大的酿酒商百威英博在去年先后收购了两家公司,一家创造了近年来美国最受欢迎的含酒精气泡水 SpikedSeltzer,另一家生产含有咖啡因的气泡水。低热量的含酒精气泡水(hard seltzer)正在成为啤酒和预调鸡尾酒的替代品。
还是那句话,气泡水比纯水刺激点,但是比起纯酒饮或碳酸饮料健康些。这种折中选项成为健康焦虑人群最日常的选择,并且在美国这样相对成熟的市场,气泡水的售价和可乐相差无几。在亚马逊上,八瓶装的 Poland Spring 气泡水售价为 4.99 美元,和八罐可口可乐的价格相当。不过,像巴黎水这种进口的天然气泡水价格会更高。
不仅是美国,气泡水在世界上其他多个主要市场同样有显著的增长。根据市场研究公司欧睿(Euromonitor)的数据,2017 年气泡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达 4.13 亿美元,和 2014 年相比增长 24%,与之相比,瓶装饮用水在过去三年只增长了 5%。
在中国市场,气泡水符合饮品消费升级的趋势,人们愿意花多一点钱喝点好的。相对偏高的价格和生活方式的包装让气泡水更易打动相对富裕的城市中产,因此在市场策略的选择也有所不同。
雀巢国际品牌业务总监 Phillip Chilton 曾在采访中表示,雀巢中国试图将气泡水产品与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相结合。比如巴黎水会经常与音乐、艺术、时尚和科技方面的活动合作。而更加专注餐饮的圣培露,则是《米其林指南上海版》的官方赞助商,也将产品供应中高端的餐厅渠道。
除了雀巢,可口可乐也把自己的苏打水品牌“怡泉”在中国市场重新包装(找了赵又廷作为代言人),进行大规模的市场推广。农夫山泉今年也推出了带气泡的“泡泡茶”,统一在 2017 年推出了打着“气泡果汁”概念的饮料“打气”。
制图:王恺曼
题图来源:Epicurious